《土壤肥料学》第三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思考题解析
编者按:刘春生版《土壤肥料学》第三章 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学习和思考题解析。

1、什么是土壤孔性?土壤孔性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土壤孔性是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特性。
土壤孔性的评价标准有:土壤孔隙总容积大小(土壤孔隙度及孔隙比)、土壤比重、土壤容重等指标。
2、什么是土壤比重和土壤容重?
土壤比重是土粒密度与水的密度(4度时)之比,单位是g/cm3或t/m3表示;土壤容重是指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单位以g/cm3或t/m3表示。
3、什么是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度之间的有何关系?
土壤孔隙度是指在自然状况下,单位容积的土壤中孔隙容积所占的百分数。
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之间的关系是:土壤容重随土壤孔隙状况而变化,土壤孔隙度可以反映土壤孔隙总量的多少,一般不直接测定,而是通过土粒密度和土壤容重计算得出。
4、土壤容重的理论和实践中有何意义?
土壤学上,土壤容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数据,在理论及生产实践中具有多方面的实用意义。
土壤容重随土壤孔隙状况而变化,多数土壤容重在1.0~1.8g/cm之间,其数值大小与土壤质地、结构、松紧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有关。砂质土壤容重多在1.4~1.7g/cm之间;黏质土壤容重较小,在1.1~1.6g/cm之间;壤质土壤则介于砂质土壤和黏质土壤之间。团粒结构多的土壤容重较低,如土壤表层容重在1.0~1.3g/cm之间,而具有核状结构的心土层容重为1.5~1.6g/cm,结构很差的潜育土层,则高达1.7~1.9g/cm。同一质地的土壤,愈疏松孔隙度愈高,而容重则愈小,反之亦然。同样,富含腐殖质的土层一般比较疏松,容重较小,约为0.8~1.2g/cm。
5、土壤孔隙有哪些类型?如何改良土壤孔性?
土壤孔隙有无效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三种类型。影响土壤孔性的因素有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粒的排列方式。因此通过调整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粒的排列方式即可改良土壤孔性。
6、土壤结构体有哪些类型?其肥力特点如何?
土壤结构体有五种类型,分为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片状结构和团粒结构。
块状结构在土壤质地比较黏重、缺乏有机质的土壤中容易形成,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耕作时最易形成。
核状结构体一般多为石灰或铁质作为胶结剂,在结构面上有胶膜出现,故常具水稳性,这类结构体在质地黏重而缺乏有机质的表下层土壤中较多。
棱柱状结构体常见于质地黏重而干湿交替频繁的心土层和底土层中。干湿交替越频繁,棱柱状结构体越小。
片状结构由于流水沉积作用或某些机械压力所造成,常出现于森林土壤的灰化层、碱化土壤的表层、质地黏重的农业土壤的表面以及耕地土壤的犁底层。此外,在雨后或土壤灌溉后所形成的地表结壳或板结层,也属于片状结构体。
团粒结构体通常指土壤中近乎球状的小团聚体,其直径为0.25~10mm,具有水稳定性,对土壤肥力诸因素具有良好作用,农林业生产中最理想的团粒粒径为2~3mm。粒径<0.25mm者称为微团粒,是形成团粒的基础。团粒结构体一般存在于腐殖质较多、植物生长茂盛的表土层中。
7、团粒结构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土壤结构体的形成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原生土粒凝聚胶结,形成初级复粒或致密土团;第二阶段则由初级复粒或小土团进一步黏结,或聚合成大土块,或土体在机械力作用下破裂成型,形成各种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结构体。块状、核状、柱状和片状结构体通常是由单粒直接黏结而成,而团粒结构则是经过土粒多级复合和团聚而形成。研究资料认为: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包括两方面,即胶结物质和成型动力。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为单粒→复粒→微团粒→团粒,首先释放单粒,形成自由土粒,也就是打破板结局面,然后单粒在胶体凝聚、水膜粘结以及胶结作用下形成初级复粒或致密的小土团,之后初级复粒通过土壤有机胶体的进一步粘合、胶结、团聚,恢复和重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微团聚体),最后经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水稳性土壤团粒结构体。
8、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性?
团粒结构体具有较好的肥力特性,但由于机械、生物以及其他物理化学等原因,团粒不可避免会遭受破坏。所以,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措施来恢复和改善土壤结构性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问题。改善土壤的结构性主要措施有:合理耕作与灌溉、改良土壤质地和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和牧草,合理轮作、改良土壤酸碱性、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9、什么是土壤黏结性、黏着性、可塑性?
土壤黏结性是指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黏结在一起的性质;
黏着性是指土壤在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可塑性是指在一定含水量范围内,可被外力造形,当外力消失或土壤干燥后,仍能保持其塑形不变的性能。
10、如何判断和改良土壤耕性?
土壤质地决定着土壤比面大小,土壤水分决定着土壤一系列物理机械性能的强弱,土壤有机质除影响土壤比面以外,也影响土壤物理机械性能的变化,所以土壤耕性改良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增施有机肥料、客土、合理灌排,适时耕作、土壤少耕法或免耕法等措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